两会专访丨全国政协委员孟洛明:尽快制定反映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指标

2018-03-1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,五年来,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。全社会研发投

入年均增长11%,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.2%提高到57.5%。全国政协委员、

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孟洛明近日接受《人民邮电》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目前,创新驱动发展正处于

关键时期,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​ 

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与发展

 

  孟洛明教授口中的“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”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。近年来,我国载人航天、深海探测、量子通信、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高铁网络、电子商务、移动支付、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。

 

  而孟教授更多关注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。“要致富先修路,但是对于信息时代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讲,即便路有了也发愁,由于信息不对称,他们并不知道往哪里运输农产品才能卖到好价钱。”孟洛明认为,互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创新应用对提振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
当年“村村通”工程给农村地区送来了电话、广播和电视,实际上也送来了互联网。通过互联网,村民们不仅是学会了如何浏览新闻、上网聊天、看视频,更是学会了如何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足不出户卖向全国各地。这和以前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好价钱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孟洛明认为,现在城市与乡村的数字鸿沟在明显缩小,即便在网络速度等方面尚存差距,但是至少在驱动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
 

 

创新成果要驱动产业发展

 
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强调,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,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,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,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,支持科研院所、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,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
 

在孟洛明代表看来,高校、科研机关要积极与企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,形成产学研之间的结合,加快成果研发与应用。他指出,技术研发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应用到企业的生产链当中,继而造福民众。如果不进行应用就失去了创新研发的初衷和价值。换句话说,创新驱动发展,就是用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然后驱动经济社会发展。

 

据统计,2017年,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.12%,超过欧盟15国2.1%的平均水平;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量首次超过德国、英国,跃居世界第二。但是,德国、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早已达到80%左右,而我国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.5%。孟洛明告诉记者:“将研发成果应用于产业,要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。”

 

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要跟上

 

“创新驱动发展有两方面的内涵:其一,创新主要是为了发展;其二,发展要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。”

 

孟洛明表示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主要是依靠资源、资本、劳动力等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已经习惯使用要素来推动经济发展,还不擅长使用创新来驱动发展,特别是一些现行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指标还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,但对驱动经济发展不够;经济发展的指标达到了,但主要不是靠创新驱动实现的,还是主要依靠要素推动。

 

当前,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,但是仍然有些地方以及相关部门还固守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,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既符合“惯例”也容易见成效,同时对靠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感到陌生,怕风险。从长远意义上来,我们既应该做见成效的工作,也不应该丢舍未来见成效的工作。在今年两会上,有代表委员提出,一些人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仍未破除,在改革攻坚上缺乏韧劲、闯劲和狠劲。

 

为使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孟洛明建议,从使用要素推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,和要素推动发展相关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要首先进行改革,要尽快制定适合创新驱动发展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指标,其关键是:不仅要有创新的指标、发展的指标,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和发展相结合的指标,即反映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指标。

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统战部

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2018年3月13日